中国历史地理论丛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群文阅读在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

基于群文阅读的语文与历史跨学科教学,要聚焦学习任务群,以训练学生的高阶思维为主旨,智育与德育并举,整合知识结构,设计开放多元的议题,开展深度阅读与写作,最终实现语文与历史知识互通互融的教学效果。

一、聚焦学习任务群,设计开放多元的议题

跨学科教学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对多种学科知识的吸纳、贯通、运用,形成解决具体问题的综合思维能力。在群文阅读的环境下,学生对多门学科的文本进行阅读领悟,形成了多样的知识集群。此时,议题能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合和分析,最终实现更深更广的学习。因此,议题的设计是语文与历史跨学科群文阅读教学的关键,事关教学成效的高低。

首先,议题的设计要以课标为基础,聚焦学习任务群。议题要能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导向性任务,引领学生深入阅读群文并进行思索和分析,帮助学生整合学习内容、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。议题所蕴含的导向性任务,应当结合语文和历史的学科属性,注重从学习任务群中找到契合点和切入口,做到既能联系和统率学生阅读的所有文本,又能带动学生整合语文和历史的学科知识,从而实现多角度的阅读、写作与思考。其次,议题的设计要秉持开放多元的原则,这是群文阅读和跨学科教学模式的内在要求,过于局限和狭隘的议题,难以整合甚至排斥其他学科的内容,无法拓展学生的思维。

二、训练高阶思维,开展深度阅读与写作

从当前的语文教学来看,教学内容大都指向记忆性和理解性的知识点。记忆性和理解性题目在各类考试中的比重依然很高,开放性内容较少。于是出现了一个令人费解的现象:总有一些学生很努力地背诵、默写、做笔记,成绩却不理想。其实原因很简单,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,各类考试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质,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已经过时,训练高阶思维已成为当前教与学的主要方向。

阅读和写作是学习语文的两大维度。从阅读角度来看,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和学习途径,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。碎片化阅读固然有其优势,但在阅读深度方面,不够细致深入,缺乏整体性与系统性。而群文阅读模式既能克服碎片化阅读的弊端,还能实现信息的系统性整合,从而帮助学生实现深度阅读。在此基础上,跨学科教学能帮助学生从多个学科的角度和知识体系思考问题,形成全新的思维方式。从写作角度来看,学生对写作的认知仅仅停留在考场写作的层面,一些即使喜欢文学的学生,也缺乏对写作的深刻理解和专业实践。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和语文与历史的跨学科教学,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取更多的写作灵感,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,并开拓学生的思维空间和写作视野。

三、整合知识结构,促成学科之间的互通

语文与历史有紧密的联系。在语文教材和历史教材中,有许多课文都直接或者间接来自四书五经、二十五史等传统文化著作,这些著作兼具历史文献和文学经典的双重价值。语文和历史的互通互融具有极大的探索空间,对学生来说,也是整合和优化知识结构、实现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手段。基于群文阅读的语文和历史跨学科教学,应当实现语文和历史知识系统之间的融会贯通,教师应该在教学中注重两个科目之间的互补、互证、互通,这样的教学能够丰富课堂内容,深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。

例如,文言文与历史的关系非常紧密,但在学生看来,文言文内容枯燥,除了翻译就是背诵,可谓苦不堪言。过于纯粹的语文,脱离了历史,很难使学生沉浸其中;过于冗杂的历史,剥离了文学的装饰,不足以吸引和感染学生。如果教师设计的文言文教学内容能够通过历史知识来佐证,必然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,并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。如学习《得道多助,失道寡助》《逍遥游》《寡人之于国也》等课文时,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先秦时期的社会生活与政治制度、各国贵族和谋士的事迹、诸侯争霸等方面的内容,让学生不仅翻译和背诵了一篇课文,还了解了一段历史,走进了一个时代。

四、智育与德育并举,拓展教学成效

语文课堂应当是德育和智育并存的课堂,但当前语文教学却经常忽略了德育,对智育的追求也单纯以考试成绩为衡量标准,这导致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都无法完全体现。语言文学中的“道”不断消逝,“术”也日渐消退,这种舍本逐末的做法,必然导致语文课堂的空虚与枯燥。而历史学科能以其翔实的历史叙事、广阔的历史视野、复杂的历史真相、经典的历史论断,有效弥补语文课堂的种种缺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