升为北都,太原如何助力武则天迁都?
大家好,我们的搞笑豫西八大碗又来了,今天起我们一起来分享历史知识,也许你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哦。
太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都城选址的重要因素。特别是武则天、唐玄宗时期更是格外注重对于太原的打造。武则天出于建都洛阳,弱化长安作为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的目的将太原设置为北都。唐玄宗基于龙兴之地、家乡情结、巩固边防等原因在中宗废北都后,恢复太原的北都地位,并将其升级为北京。此后,太原作为北都的身份一直延续到五代十国。
无论什么原因,太原作为北都,一定有利于中国的发展,否则,她早已和衰落的李唐王朝一起,被碾入历史的车轮中,灰飞烟灭。
你从太原走来—
校/二氧化碳 画/捕风者 图/地缘谷
﹀
历史上,太原曾是唐尧、夏禹、西周唐国、战国赵、西汉、十六国前秦、南北朝北齐、唐朝、五代诸国(包括封国、诸侯国)等的都城、别都。从春秋末期的晋阳城算起,太原市的“城龄”至今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。
千年古城太原,简称“并(bīng)”,别称并州,
古称晋阳,也称龙城。有“控带山河,踞天下之肩背”,
“襟四塞之要冲,控五原之都邑“的美誉。
大唐北都
太原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都城选址的重要区域。《太原史话》中,将历代王朝倾向定都太原的原因总结为“粮食多、民性强、地形险要的优越条件”。
真正使太原城达到“人生巅峰”是在唐朝,确切而言是武周和唐玄宗时期。
唐玄宗即位后,恢复了太原的北都地位,并在天宝元年(742年),将北都升级为北京。至德元年(公元756年),唐肃宗废掉“京”字,将太原改回北都。此后,太原作为北都的地位一直保持到五代十国时期。
武则天设置北都
武则天设置北都的具体时间,存在天授元年(690年)和长寿元年(692年)两种不同说法。
“天授元年说”和“长寿元年说”历来是学术界争论的话题,各方学者基于资料与分析分别得出了自己的判断。武汉大学齐子通博士认为,长寿元年(692年)置北都更加符合武周革命的过程与次第,显得更为顺理成章,合乎情理。而从中我们可以窥见武则天设置北都的初始动力与根本目的。
二是武则天希望加强河东军事管理,防范突厥入侵。武周时期,正是后突厥帝国崛起扩张与兴盛的时期。突厥人的兵锋已经触及河东地区中北部的朔州、蔚州、代州、忻州,直逼并州,形势严峻。
李唐以长安为都城,唐高宗时期,洛阳是唐的陪都。而武周政权以洛阳为都城,并称其为“神都”。如果武周政权希望设置属于自己的陪都,并州自然是最佳的选择。《新唐书》中记载:“武后大足元年,东都、北都、雍、荆、扬、益州置左右司马。”可见,在武周时期北都,地位仅在东都洛阳之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