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国历史地理论丛
    主页 > 综合新闻 >

百年教训不能忘:点赞2018年高考最好的一道历史

文 | 谌旭彬
2018年的全国高考文综Ⅱ卷最后一道必答题,是一道近代史材料阅读题。
据笔者个人的观察,这应该是2018年高考最好的一道历史题。
考题的具体内容如下:
42.阅读材料,完成下列要求。(12分)
材料
1889年,两广总督张之洞从英国预购炼铁机炉,有人提醒先要确定煤、铁质地才能配置合适的机炉,张之洞认为不必“先觅煤、铁而后购机炉”。张之洞调任湖广总督,购得大冶铁矿,开始筹建汉阳铁厂,由于找不到合适的煤,耗费六年时间和巨资,仍未能炼出合格的钢铁。盛宣怀接手后,招商股银200万两,并开办萍乡煤矿,但由于原来定购的机炉不适用,依然未能炼出好钢,只得贷款改装设备,才获得成功。通过克服种种困难,汉阳铁厂成为中国第一家大型的近代化钢铁企业,1949年后收归国有。
——摘编自陈真等编《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》等
材料提供了一个中国近代企业发展的案例,蕴含了现代化的诸多启示,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,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现代史知识予以说明。(要求:观点明确,史论结合,言之成理。)
这种切实讨论真问题、且深具现实意义的考题,已经很多年未曾出现在高考文综试卷之中了。

图:2018年全国文综Ⅱ卷最后一道必答题
考题涉及的,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民族企业汉阳铁厂,在晚清所遭遇的种种挫折。
素材所提供的史实,有如下两点:
1、作为一家由湖广总督发起成立的官企,汉阳铁厂采购炼铁机炉的决策依据,不是专业的矿产勘探和技术调研,而是领导意志。结果耗时六年仍产不出钢。(笔者注:亦有学者指出,为防万一,张之洞当日同时采购了两种类型的炼铁机炉)
2、盛宣怀接手,企业由官企变为“官督商办”。盛另花巨资改装设备,终于让工厂正常运转起来。
考题要求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一个企业现代化的启示。而官办企业的问题,在素材中是一目了然的。
事实上,汉阳铁厂在晚清的挫折史,可谓集官办企业之弊病于一身,是一桩绝对不容忽视的重大历史教训。

图:晚清,汉阳铁厂
企业以盈利为目的,但官办企业做决策时,往往会以政治利益为首要依据。
汉阳铁厂自诞生伊始,就深深染上了这种毛病。
张之洞出身清流,并不懂办厂炼钢,他手下也鲜有懂洋务之人。在向海外订购机器之前,他既没有派人到西方去考察,也没有聘请专业的技术人员就煤矿、铁矿进行必要的勘探以确定采购机器的类型,甚至连开办一座钢铁厂具体需要多少资金,他也没有概念。非但如此,张之洞甚至还曾在奏折中非常外行地主张“多置数处”“分投采炼”,同时开炼“粤铁”“闽铁”“黔铁”“楚铁”“陕铁”“晋铁”……希望炼钢厂在全国各省遍地开花。
这种遍地开花的幼稚主张,引来了熟悉洋务的李鸿章的批评。李指出,开矿炼钢须款甚巨,“各省同开”的结果,必将是一体同败;李的幕僚盛宣怀,当时已派了洋矿师前往湖北大冶、兴国一带勘察矿藏。李、盛二人希望朝廷能将开设钢铁厂一事交由己方主持。
但结果是:对办厂炼钢毫无经验的张之洞,战胜了谙熟洋务的李鸿章,取得了汉阳铁厂的主导权。

图:张之洞
个中原因,早已有学者研究指出:
“张之洞在粤原定炼铁机炉之所以移设湖北,……非出于张氏本人之初衷,而是清廷中枢,特别是由醇亲王奕譞所主持之总理海军事务衙门(即海署),为了扶植张之洞以抑制李鸿章淮系势力过于膨胀,并考虑到湖北地区矿产资源、地理位置以交通条件等方面的优势,而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。”
显然,朝廷更热衷于按照政治需要,而不是经营需要,来选择官办企业的主持者。
非止如此。汉阳铁厂最终厂址的选择,也是受了政治斗争的影响,而非基于企业经营的实际需要。如论者所言: